骄傲河池70后蓝衣壮妹子站上全国大型音
8月16日,站在“放飞中国梦·相聚在北京”全国大型音乐展演盛典的领奖台上,“70”后“草根”作者、蓝衣壮族姑娘莫茉心潮起伏,激动难抑。她的作品《月光谣》从全国1万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独揽词曲创作双项银奖。26年的歌坛耕耘,26年的默默坚持,如今终于有了收获……
莫茉与其作品的演唱演员合影。
莫茉是天峨县三堡乡人,现任天峨中学音乐教师。说到获奖,莫茉坦言意外。实际上,这决不是意外,而是26年来专心致志传承蓝衣壮音乐文化、厚积薄发的结果。
对家乡月亮有特殊情结
三堡乡位于天峨县东北部,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平均海拔近千米,当地居民98%都是蓝衣壮族,这里是山歌的海洋。
“月亮光光照山乡,照着门前小姑娘。谷未熟,稻花香,阿公哏酪盎漾漾……”
这首旋律优美、措辞纯真质朴的《月光谣》,就是根据蓝衣壮童谣《月儿亮堂堂》改编的。
“晒台”上的童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还未通电。每当月亮出来,莫茉的爷爷总爱带着孙儿们爬上晒台(当地人在门前用竹子搭起来用来晒米的平台,约1.5米高)。孩子们躺在晒台上,抬头望高原的天空,晴朗得没有一丝云,那一轮嫩嫩黄黄的月亮,仿佛触手可及。看!它还在慢慢地移动……小莫茉此刻仿佛闻到了月亮的清香。此时爷爷的歌声传来:
“麻光笼啲当,笼刀娘亘嚼,笼刀劳亘酪。豪飞发,拉及囧,龙给马,霸来倒,宝来应,尽拉吉……”(壮语,意为:月儿亮堂堂/娘娘烧饭忙/田间地头里/传来稻花香/奶奶把歌唱/娃仔学着嚷/阿公喝小酒/老少喜洋洋……)
质朴而悠扬的歌声,划破了夜空,回荡在苍穹下静谧的村庄,也浸润了娃儿的整个童年。
感触写歌
年国庆,莫茉回到老家,和儿时的伙伴相聚时,忘我地又唱起老人教的童谣。堂屋正中,挂着爷爷慈祥的遗像,走到门口,又一眼瞥见了爷爷生前用过的长烟斗。思绪飘飞着,仿佛又一次回到了童年岁月……
可是,村里到处都在盖新房子,曾经的瓦房、晒台,现如今已寥寥无几。美好的童年记忆在流逝……同时流逝的,还有蓝衣壮乡的传统文化。
抚今追昔,莫茉感慨万千,禁不住热泪盈眶,她下定决心把美好的记忆写成一首歌。
从“草根”到“殿堂”
莫茉作为年首届南宁市中小学音乐教师校园歌曲创作交流展示活动嘉宾,交流发言。
《月光谣》创作完成后,莫茉曾多次组织学生演唱,并参加县内外的表演、比赛,均获得不俗反响。但她从没想过要去参加全国性的比赛。
直到今年初,她在巴马瑶族自治县遇到一位屡获全国音乐大奖的四川词作者,在后者的鼓励下,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月光谣》的歌谱和音乐小样寄到了全国大型音乐展演盛典大赛组委会,未曾想到,一击即中,一鸣惊人。
“《月光谣》展现了蓝衣壮人丰衣足食、安宁祥和以及祖孙天伦之乐的情境,很接地气……”评委们一致认为。著名词作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词作者邬大为还鼓励她说:“丫头,你很有潜质,继续加油!”
26年传承初心未改
莫茉在下乡路上。
莫茉在山村进行山歌传承。
从北京领奖回来,莫茉还是一如既往,常常利用业余时间下乡,搜集、整理、传承山歌——对象上到七八十岁老人、下至几岁小孩。有时,她在村屯小学开办民歌培训班,门口、窗口都挤满了人。
自年中师毕业后,莫茉就长期在基层从事音乐教学和蓝衣壮音乐文化的研究。为了学到更好的技艺,她还不断地自费到外地学习专业作曲作词手法。迄今为止,她已经创作了多首歌曲。
莫茉担任桐花节壮语主持人。
渐渐地,莫茉在当地出名了,拥有了很多粉丝。年,第二届天峨县三堡乡桐花节开幕,主办方向莫茉约请创作了主题曲《相约桐花源》。
今年桐花节,她的《山歌唱响蓝衣壮》《唱歌谣蓝衣俏》等4首歌在节庆上播放,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她还连续3届担任桐花节壮语主持人。
莫茉和她的学生在一起。
做这些,莫茉不为名和利,因为这不仅没给她带来什么收入,甚至还花费她不少钱。莫茉随身携带的一台小型音乐播放器里,存有自己的10多首歌,都是她自掏腰包制作的。每首制作费约元,而她每月工资才多元。不少人笑莫茉“傻”,她却有自己的坚持:“我是蓝衣壮姑娘,又是学音乐的,而且还是音乐教师,我不做谁做?”
莫茉在乡村里采风。
“莫茉刚毕业时,流行歌曲盛行,她不为所动。20多年来,她搜集、整理蓝衣壮古老音调,将之改编成旋律优美的民族歌曲,使其更好地流传,为保护和传承蓝衣壮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可贵贡献,令人感动。
莫茉说,接下来,她最大的愿望是能开一场个人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将蓝衣壮文化发扬光大。她还会继续写更多的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上蓝衣壮文化。
来源:河池日报记者林郁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izx.com/hcsgr/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