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助脱贫防返贫实例既富口袋更富脑

<习近平总书记年7月20日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深圳对口广西百色、河池的扶贫协作,就着眼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建设,将“扶志”作为防止返贫的重要手段,“富口袋”和“富脑袋”双管齐下,加大技能培训、辅助就业、扶持产业的力度,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斗志,激活贫困地区的致富平台,带动当地群众以内力驱动奔向小康。

广西百色田东职校与行云新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共建新能源汽车专业

授人以“技”:

以一技之长实现自力更生脱贫

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平马镇靖逸村的何莲,在参加田东职业技术学校的育婴员培训班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证后,自主创业开办家政服务所,年收入4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田东,还有很多贫困户与何莲一样,受益于深圳对口百色扶贫协作的新居民转移就业万人培训项目,以一技之长实现了自力更生脱贫。这一项目开始于年,旨在提高当地贫困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村贫困人口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有效、稳定向城市转移,实现转移就业。

田东县的新居民转移就业万人培训项目,开展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

田东县的新居民转移就业万人培训项目,由田东职业技术学校落地实施。学校校长罗荣幸向记者介绍,项目总投资万元用于培训基地的建设,其中万来自深圳财政帮扶资金。基地建成后,可开展家政服务、电工、焊工、电子商务、建筑工种等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延伸拓展芒果栽培、家畜饲养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全县年以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劳动力及“两后生”,不仅面向十六、七岁的青壮年,甚至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都有机会参加。仅-年,项目就共完成贫困劳动力人的培训,就业率达95%以上,为贫困户增收、持续脱贫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罗荣幸看来,深圳对田东的技能帮扶成果还有一个重要体现,那就是提升了学校的师资质量。年,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与田东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教学合作、师资培养、教研合作、实训场地建设等多方面的对口帮扶,其中就包括安排田东职校的老师到深圳跟班学习。

到深圳的交流学习有助于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而带动了学校管理、教育水平提升

“跟班回来的老师现在都成了学校的骨干。”罗荣幸说,有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到深圳的交流学习有助于老师们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而带动了学校管理、教育水平的提升。他举例说,年以来,学校获得职业鉴定所考评员资格、被认定为理论+实操“双师型”教师以及在区市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的教师数量明显增多。

授人以“岗”:

扶贫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庞水娣用了“温馨”一词来形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家住在广西河池市罗城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仫佬家园”,房子有上百平米,孩子可以在小区配套建设的罗城?深圳实验小学上学,而出小区穿过马路斜对面,就是她上班的地方——罗城松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庞水娣是公司产品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虽然工资不及以前在深圳打工时多,但上班与照顾家庭两不误、住房与孩子教育不用愁,这种温馨感是在外打工无法比及和体会得到的。

松声电子科技公司主要生产耳机及其它数码视讯设备,是深圳福田区在结对帮扶罗城过程中从东莞引进的一家企业。它还有另一个名称——扶贫车间,因为它提供的就业岗位,优先用于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转移就业。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蒋东霞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招收了90名左右像庞水娣这样的搬迁贫困户,平均月工资约元,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

庞水娣说,“温馨感”是在外打工无法比及和体会得到的

广西的百色、河池很多片区石漠化严重,一些群众分散居住在基础设施差、自然条件恶劣的大石山区,生产生活十分困难。建设易地移民安置小区,帮助贫困户搬迁“下山”谋发展,成为广西脱贫攻坚的重大工程之一。

“搬得出”是第一步,如何“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才是搬迁移民能否成功脱贫的关键。作为搬迁安置配套、开到安置点门口、帮助搬迁移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扶贫车间”,应运而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聚焦就业帮扶,深圳各区在对口百色、河池扶贫协作过程中积极探索和优化“扶贫车间”带贫长效机制,为易安点贫困户创造就业机会和条件,解决他们的后续生存发展后顾之忧。

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的“扶贫车间”,解决了易地移民安置点贫困户“下山”后的生存发展后顾之忧

在罗城,像松声电子科技公司这样的“扶贫车间”目前共有5家,涉及制衣、皮具、灯具、电子等领域,可提供约个就业岗位,惠及约户贫困户。

在东兰县,龙华区还探索创新出一种以“1+13N+2”为架构的“子母扶贫车间”产业扶贫模式。“1”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和时尚创意产业,负责原材料采购、半成品加工等工序的“扶贫大车间”——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这是“母”;“13N”为在13个乡镇建设的个村(社区)“扶贫子车间”,负责半成品的手工部分工序;为“子母扶贫车间”配套的还有“2”个项目:建设1个职业技术学院促进“工学”有机结合,建设1个东兰龙华技能培训中心,推动农民转型“新产业工人”。这一模式今年还作为广西唯一典型,入选了中宣部《中国向贫困宣战》大型纪录片。

授人以“业”:

残疾人有了创业就业基地

残疾人就业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难题,也是扶贫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在田东县的“电商一条街”,有一位今年9月刚加入的新成员——田东县粤桂扶贫协作残疾人电商就业示范基地,正成为残疾人“抱团”自主创业就业的平台。

去年年底,深圳坪山区在田东县挂职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扶贫干部张国栋带队到深圳考察,最后选定这个针对残疾人培训、就业的项目。项目分两个阶段开展,先是开展针对残疾人的电商“云客服”相关知识培训,通过培训、考试、上岗,帮助残疾人成为电商客服员,实现就业。随后,成立残疾人电商就业示范基地,由深圳帮扶资金出资租用办公场所、购买电脑、配齐办公设备,安排经过培训考试上岗的学员在一起集中就业。

田东县粤桂扶贫协作残疾人电商就业示范基地,正成为残疾人“抱团”自主创业就业的平台

据田东县残联副书记黄绍宁介绍,电商客服的工作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也不会对身体、外貌有特别要求,是比较理想的残疾人就业形式。此前通过联合碧桂园集团和“云客服”平台开展三期残疾人就业培训,共有89名学员取得云客服工号证书,其中贫困户36名,61人已经上岗就业。目前,电商就业示范基地能同时满足30多名残疾人在这里工作,仅仅是通过做“云客服”,每人每天都能挣50—元,多的甚至多元,月收入以上,解决基本生活没问题。

“虽然他们家里都有电脑,但他们都愿意来这里‘上班’。”黄绍宁告诉记者,基地不仅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也增强了他们应对社会、独立生存的本领,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合作伙伴,有的人则找到了自信。粤桂扶贫协作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难得机遇,希望下一步的扶贫协作在残疾人就业、助学、康复、托养等方面继续挖掘协作项目,让更多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享受到深圳对口扶贫协作的福利。

来源:深圳商报

编辑校对:王健任崔筱萌

原标题:《深圳助脱贫防返贫实例:既“富口袋”更“富脑袋”》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izx.com/hcsgr/9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