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利bull从此ldquo疫
点击上方“河池文艺圈”
和万人一起品读河池看世界!
黄红利,广西都安人,儿保科医师,心理咨询师,爱好广泛,现供职于都安澄江镇卫生院。
从此“疫”后,我们该如何育人
——疫情下对教育的反思
黄红利
新冠肺炎对人类的侵袭,拉开了一场人与病毒大战的序幕。在这一场战争中,丰富多彩的人性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得以呈现,一边是一线人员防护物资的匮乏,一边是抗疫物资的积压,一边是防控人员的强制隔离,一边是想方设法的逃离,一边是对医护人员的强烈依赖,一边又是对医护人员的恶性伤害……这些表象的背后,是一种习惯性的人性表现,这些无意识养成的习惯和观念在关键的时候将会主宰我们的选择和抉择。这种本能的反应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集中体现。当我们在弥补一些过失造成的伤害,在斥责一些丑恶现象的时候,在育人过程中的一些理念是否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
人是不重要的,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在疫情中,常常看到一些人对防控中没有及时做好防控决策的人大加指责,有甚者恨不得杀了他们。确实,这一场疫情波及范围之广,由此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天天在喊的口号,但一旦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往往最先舍弃的就是人。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开始,在他们最需要母爱,最需要父母呵护的时候,母亲们为了理想、工作、金钱早早给孩子断奶,把孩子留给他人抚养,造就了很多很多的留守儿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你是不重要的,其它外在的各种东西比你重要得多的心理烙印。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会用各种方式把妈妈留下,但他是无助的、无能为力的,他不能改变任何现状。进入学校后,学校教会人的是,你个人的成长是不重要的,分数才是最重要的,为了分数,为了那些率,你可能学会了作弊或协助别人作弊,学会象机器一样以牺牲自己的健康、身体为代价去获取分数和赞赏。你想反抗,你想发声,但一样的无能为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你改变不了什么。进入社会后,社会教会你的是人的品性是不重要的,权利、金钱远比人重要,于是你学会了放弃良知和人性,学会造假,放弃灵魂,如行尸走肉般随波逐流,以各种假面目示人。如果你选择真诚的做自己,就要付出很大很大的代价。只有在事情达到及其恶劣、无法挽回的程度,也许你的声音才能有人听到,你这个人才能被人看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体验到的都是这样一个信息,人是不重要的,其它任何东西都比人重要得多,你无法改变这一切。因此,不管是在情感上还是理智权衡之后,那时那刻做出那样的决策都是有迹可循的,那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一个简单的强迫性重复,一种本能的选择。
特权意识,缺乏主动与自律。在抗疫中,投入最多力量的地方并不是救治病人,而是维护秩序。如果全民都主动、自觉的遵守公共秩序,那这场战争会好打得多。截留防疫物资,撕医护人员的防护服,闯关闯卡这种现象就不会出现,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来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孩子进行隔代抚养,长辈们往往把所有好的东西都留给他们,用无条件的过度的物质满足来弥补情感上的缺失,什么尊重别人和共同分享的特质都被这种过度的爱和补偿所屏蔽。在孩子的内心里就留下了我是特殊的,特别的,世上所有好的东西都应属于我的观念。当孩子开始向外主动探索,主动和自觉做事的时候,隔代抚养中对孩子健康和安全的过度焦虑和担心束住了孩子的手脚,孩子失去了享受主动做事的成功经验和愉悦体验。进入学校后,只要你父母有钱有权,你成绩出类拔萃,甚至于是一个“恶人”,你都有可以得到特殊的待遇,甚至违反校规校纪也不会受到惩罚。进入社会后,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现象就更加普遍,权和钱可以左右一些法律法规,甚至人的生命。这种特权意识的教育模式渗入每个人的骨髓,以至于在病毒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人的时候,他是无法接受的,他习惯了特殊的照顾和对待。蔡元培说:“好的教育是养成好的习惯,德、智、体三好指的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锻炼习惯,这些好的习惯能够保证我们在没人监督的时候能够进行自我的约束。”然而,我们教给孩子的又是什么呢?
一好百好,一不好百不好的评价体系,不敢犯错和试错,抑制自我功能的发挥,缺少担当和责任感。在这次抗疫中,有很多人被问责,我姑且不论这背后的是是非非,但这样一种现象让我记起同事辅导孩子作业的事。当同事的孩子做完作业时就叫妈妈来检查,通过后孩子才把正确的答案写到作业本上。我就很奇怪这样的作业方式,交流下,同事问我,你就不怕孩子做错了,涂改了老师会批评孩子,不喜欢孩子吗?我说,不担心,错了改不就行了吗?她对我摇头不语。调查下,这竟然是一种常态。不敢犯错和试错,人为的创造一种好的假象,只一味的等着上级部门的安排,按部就班的去做,那怕无功也不会犯错,那怕错了也是上级部门的错,自己不用担责,这是孩子们从小学到的。在社会上,我们常常对上级部门的政策和决策有很多诟病,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抱怨,说他们不联系实际,想当然。是的,当上级部门来调研的时候,我们给上级呈现的都是尽可能完美的东西,在这些假象下,上级又怎么知道下面的真实情况是什么?需求是什么?存在问题是什么,怎么样的解决方案才是最适合的?如果单一味指责下面的迎合奉承,那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不奉承死得更快。也不是下面的人不能干、不想干、不肯干,而是不敢干。因为干就有可能犯错,干得越多错得越多,而且这个错会被过度的夸大,把以往所有的好与正确都抹杀掉,会失去很多很多。在我们的教育中缺的不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智慧,而是面对自己的缺陷和短板的勇气和决心,探索创新的氛围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选择可想而知。
意识范围狭窄,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目标和更大的格局。在90年代的一篇报导中,讲一个山区的孩子,问他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放羊,然后把羊卖了,娶个老婆生个孩子,然后让孩子放羊。这引起了各界对山区教育的重视。现在的孩子呢?为了考高分,进名校,找份好的工作,买座大房子,娶个城里人做老婆。从本质上说,这两类人的追求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更质朴,一个更世俗。在大学里,很多名教授都感叹,现在的孩子都太过于功利,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失去了作为一个学者,一个人的纯粹。在学校里,老师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izx.com/hcsmj/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