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两个项目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

点击宜州那些事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确定的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正式公布。在此次公布的项目中,我市东兰壮族顺口溜“谈崖”、武篆山歌、金城江壮族哦吔山歌、罗城文场、宜州猫狮、贡川榨粉制作技艺、南丹壮族板狮、南丹瑶族陀螺制作技艺、南丹瑶族牛角号制作技艺、都安藤芒编织技艺、都安书画纸制作技艺、凤山银饰制作技艺、东兰壮族婚嫁对歌习俗、宜州祭月习俗、河池壮族灶王节等15个项目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截至目前,我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项,名录体系呈良好的梯度发展。

一、民间文学

东兰壮族顺口溜“谈崖”

▲东兰县的歌者们在“谈崖”

  谈崖(也称之为:壮族的顺口溜),在红水河流域(东兰)壮族村寨极为盛行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成为上个世纪70-80年代村寨主流文化表现形式,为村寨典型的文化符号,该文化表现形式多用在会友结亲、婚嫁、贺寿、传孝等场合。

二、传统音乐

武篆山歌

▲东兰县武篆镇传唱山歌活动   武篆山歌,是“武篆”+“山歌”两个部分构成,武篆是韦拔群的故乡,是红七军的发祥地,是广西农民革命讲习所旧址——“列宁岩”所在地。武篆山歌,顾名思义就是起源于武篆并流传于武篆的山歌,是当年韦拔群为宣传革命真理,用山歌改编而成的一种曲调,现在依然盛行传唱,具有较高的革命历史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

三、传统音乐

金城江壮族哦吔山歌▲传承人在“哦吔”山歌传承基地授课   金城江壮族哦吔山歌流传于河池市金城江区各乡镇壮族聚居地,还有周边环江、宜州的部分乡镇的壮族村寨。是当地壮族人民群众为丰富文化生活及情感交流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壮族哦吔山歌,曲调温婉,朗朗上口,易教易学,内容广泛。

四、曲艺

罗城文场

▲罗城文场参加铜鼓山歌艺术节展演

  罗城文场是在广西文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融入仫佬族文化元素,流行于罗城乡镇村屯的传统清唱艺术,文场音乐主要分为大调、小调、码头调、过场音乐等四个部分,是罗城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罗城文场是广西文场的具体体现,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积淀和浓厚的文化审美内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雅俗共赏的表现特征与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形式,融入民族历史、文化和情感,具有传播文化知识、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宜州猫狮

▲宜州猫狮参加当地春晚表演

  宜州猫狮流传于河池市宜州区屏南、洛东、北牙一带,至今大约有年的历史。因其表演所用的狮头似狮似猫,服饰因用猫身狮身颜色与花色而得名。猫狮表演艺术大致由鼓法、拳路、舞技三部分组成,将猫的动作和狮的性格融合起来,把猫狮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外形奇特性、表演的艺术性、浓郁的地方性等独特特征,是节庆、拜年、祝贺、婚庆、娱乐等重要活动中一项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

六、传统技艺

贡川榨粉制作技艺

▲贡川榨粉

  贡川榨粉制作技艺主要起源于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镇,以软、滑、香,还有与众不同的微酸口感而闻名,是壮族人一种传统的美食。贡川榨粉使用纯天然食材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周期较长。贡川榨粉制作技艺是当地民众长期对饮食的喜好、饮食习惯、饮食健康等方面的探索和总结而得出的结果,对于研究饮食文化发展、民族经济、食品健康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七、传统技艺

南丹壮族板狮

▲南丹壮族板狮参加壮族蚂节   南丹壮族板狮制作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吾隘镇罗富镇、芒场镇等,其中以吾隘镇那地村的壮族板狮制作颇为典型,是壮族传统农耕文化的活态体现,具备有取材用料便捷、民族特性、造型独特等特征,反映桂西北壮族群众的思维方式、信仰习惯和审美意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八、传统技艺

南丹瑶族陀螺制作技艺▲白裤瑶打陀螺传承人何光斌展示陀螺技巧   白裤瑶陀螺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广西南丹县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及其县内周边的城关、芒场、罗富、车河等乡镇。陀螺与白裤瑶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制作陀螺、打陀螺是白裤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内容。白裤瑶陀螺制作选材讲究,技艺独特,饱含科学原理,体现白裤瑶群众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特点。

九、传统技艺

南丹瑶族牛角号制作技艺

▲白裤瑶群众在吹牛角号   白裤瑶牛角号,是白裤瑶民俗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铜鼓、皮鼓、风桐、陀螺、火铳,同等并重存在于白裤瑶的民俗文化之中,制作白裤瑶牛角号从造型设计、弯曲幅度、撑骨布筋、粘膏厚度、校音定音等一整套工序都颇为讲究,白裤瑶牛角号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十、传统技艺

都安藤芒编织技艺

▲精巧的藤芒编织工艺品

  都安藤芒编织技艺流传于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一带,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主要用当地丰富的藤类、芒草类资源编织各类生活用品。都安藤芒编织工艺复杂、品种多样,在工艺、造型、品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特征,具有重要的工艺价值、经济价值,产品畅销国内外,解决上万农民就业,是脱贫攻坚好门路。

十一、传统技艺

都安书画纸制作技艺▲都安书画纸   都安书画纸制作技艺流传于都安瑶族自治县安阳、高岭、百旺、拉烈等乡镇。起源追溯于清朝时期,清末民初是鼎盛时期,经过制作技艺改良,都安书画纸制作在原材料、工艺、纸质等方面形成独特特征,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产品曾荣获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十二、传统技艺

凤山银饰制作技艺▲精美的凤山银饰工艺品   银饰制作技艺是主要流传于河池市凤山县汉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凤山银饰采用纯手工制作,需要八大类、八十余件制作工具,加工成的银饰品种繁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风格各异,工艺精湛,是银匠艺人聪明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

十三、民俗

东兰壮族婚嫁对歌习俗▲东兰壮族婚礼中男方迎亲队伍在对歌   东兰壮族婚嫁对歌习俗中的“比入”是在“谈崖”形式上出现婚嫁习俗之中,整个形式既有趣味性又显示智慧性,在谈和唱中显示出它的文学和艺术性。该“比入”婚嫁习俗主要流行于东巴凤,特别流行于红水河岸边的壮族村寨。

十四、民俗

宜州祭月习俗

▲宜州祭月仪式   宜州祭月习俗流传于宜州各乡镇,最早可追溯于南宋初年,于明朝时期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感恩。宜州祭月习俗包含着饮食、仪式、娱乐等多种活动,也衍生出一系列赏月祭月风物、民谣等,不仅具有传统节日特征,同时具有当地独特性,如内容的多样性、鲜明的文学性、综合的艺术性、强烈的互动性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十五、民俗

河池壮族灶王节

▲金城江区六甲“灶王”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六甲壮族灶王节是河池壮族祭祀文化传统的活态体现,展现出了壮族民众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的创造力,并使壮族文化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对于满足壮族民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壮族地区社会发展以及对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都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市新增这15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充分展示了河池历史文化底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有利于推动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池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来源: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联系人:小江

(←长按复制)

宜州人关心的就是宜州那些事!大家如果发现身边有什么好玩的、正能量的、突发事件等事情,都可以随时联系小江,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小记者哟!扫一扫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izx.com/hcsmj/70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