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爱蒙,这河池最美妙的语言,还有多少

?

你是壮族吗?那你怎么不会说壮话……你是否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目前,在河池,壮语、仫佬语、毛南语退守村里家中,水语成濒危语言,多数城市小孩不能用母语诉说。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不禁问道: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母语?

河池相继开播少数民族新闻节目

37岁的周艳秋在都安瑶族自治县有两份工作。一份是幼儿园老师,用普通话教学50多名壮族幼儿。另一份是县电视台兼职播音员,在业余时间用壮语播报家乡新闻。

1年多来,周艳秋成为都安少数民族群众眼中的“名人”。每到周二和周四晚上8时30分,她和搭档韦娜莎轮流出现在千家万户的电视中。尽管仅有13分钟,却让中老年人觉得特别亲切。

从年开始,我市已先后在东兰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相继开播壮语、瑶语、仫佬语电视新闻节目。这些本地民族语节目,使当地群众更加听得懂“党的政策”,也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识到“母语必须要传承”。

网络配图。

母语传承存在危机感

壮语有多年的历史,内部方言多,直到年才有了统一的文字。“上世纪60年代,每个进县城的人,都要求说一句壮话。”都安当地壮族群众如此说。

“文革”结束后,年,我市恢复壮文进校。截至年,除大化瑶族自治县外,我市10个县(市、区)小学壮文试点已发展到40所,学生人;同时,环江、天峨、凤山、东兰、罗城、宜州、巴马民族中学招收壮文初中生。然而,到了年,由于人力、财力的限制,自治区教育厅对壮文进校试点进行了调整,仅在宜州、环江、天峨、东兰和巴马5个县保留试点。但如今,壮语等民族语言退守到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和家庭内部,成为走向濒危的衰变语言。

壮语的传承遭遇尴尬,人口数低于壮族的河池其他世居少数民族语言处境更加堪忧。据年人口统计,仫佬和毛南两个民族人口分别是15.7万和7.9万。然而,能真正在日常交际中说毛南语的,只有2万人,集中在下南乡。瑶族、苗族、水族和侗族人口分别有44万、2.9万、、。如果按著名语言学家戴庆厦教授的说法,在主要聚居区一直稳定使用的毛南语是衰变语言,那么,只有几位水族老人说的水语,就真正算得上是濒危语言了。

网络配图。

农民喜欢壮语广电节目

网络配图。

年11月至年11月,谭爱芳在都安县广播站自办节目中用壮话直播,后改用柳州话播音。同时期,东兰县广播站黄再萍先用本地壮话播新闻,再用柳州话播一遍。

《河池地区民族广播电视史》记载,除了每个县都有县广播站,年前后,少数民族乡广播站开始用本民族语言自办广播节目。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广播用壮语读广西日报的头版头条。”老家是宜州市北牙瑶族乡板沟村的莫坤正回忆。

年前后,河池大部分有线广播因设备垮了也停止了。直到年以后,仅有部分民族乡广播站又恢复了有线广播,播放壮语文艺节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线广播退出河池的历史舞台。市、县的电视节目和无线广播慢慢走进千家万户,但已经全部使用普通话播出。

年以前,虽然河池没有壮语电视节目,但在东兰和都安,却有壮语电影。“有的村干说,没有壮语的科教片,就不要来了。”东兰县电影公司经理韦建峰说。

年,东兰县电视台开播《壮语新闻》。随后还开播《壮语故事汇》和《话说东兰》节目。去年,都安县开播壮语新闻节目。如今,两县的壮语节目覆盖东兰、都安两个县有线电视用户约30万余人。今年,巴马和罗城分别开播瑶语和仫佬语电视新闻节目。

要广泛传播、传承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培养是关键。记者从市民语委获悉,目前,全市在东兰、环江、天峨、巴马、宜州、大化、都安7个县,开设壮汉双语教学课程的学校共18所,壮文老师51名,壮文学生近人,89个班。只是,全市没有一所专门的壮文学校。

来源:河池日报记者李婷婷

河池日报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izx.com/hcstc/68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