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英bull家有ldquo老古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点击上方“河池文艺圈”

和万人一起品读河池看世界!

龙海英,壮族,广西河池凤山县人,高中语文教师,现就职于凤山县高级中学

家有“老古董”

文/龙海英

我的爱人兄弟姐妹多,他父母跟我爷爷奶奶的年纪一般长了。自结婚以来,我从不担心跟公公婆婆有什么矛盾,因为在我看来,他们就像我的爷爷奶奶一样值得我们好好照顾和敬重。家有俩老,如有俩宝。我们不奢望也奢求不了他们能给我们留下什么家业,老人身体健康便是我们最大的福气!

孩子他爷爷生于年4月,这个年纪的老人刚好站在新旧中国的交汇点上。与我们而言,他们是不幸的,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前期,国内形势虽基本稳定,但饥寒交迫依然是常态,能好好活到今天已实属不易。幸运的是,他们那一代人见证了我们新中国从崛起到今日的繁荣昌盛。借用爷爷的话说,他是珍贵的“老古董”。确实,跟随爷爷走了大半生的那些个物件,还真是家乡乃至祖国变化的具体见证。

爷爷青年时便喜欢饮酒,那个时代的家境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都不为过。家里四个孩子的开销主要靠他和奶奶不断开荒种玉米、红薯来养家糊口。据家人讲述,每年种的玉米一半是被爷爷拿去酿酒,一半是用来养娃。奶奶的辛苦不言而喻,听着确实有些气人。爷爷一直珍藏着曾曾祖父传下来的镶着别致手把的酒壶还有人工打造的酒缸。即使喝得再迷糊,这些“宝贝”都是丢不得的,瓶瓶罐罐整整齐齐、安安静静地陈列在他房间的床头。爷爷有一位亲兄弟,也就是现在孩子的三爷爷,这两兄弟身材魁梧,相貌堂堂,青年才俊。但后来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却截然相反。三爷爷读书时便是全村人的骄傲,毕业出来后就当了一名数学教师,后来成为乡里中学的校长,是那个年代十里八乡赫赫有名的知识分子。但对爷爷来说,他的一生有很多的酒友,也有许多人穷尽一生也学不来的他编制背篓、簸箕、猪笼的技术。在家人的印象中也有脾气暴躁、嗜酒如命、醉醉醺醺、糊里糊涂的形象。

年,我和孩子他爸结婚后,就在县城买了房子。我们知道爷爷喜欢饮酒,在家中特地备了一缸酒,在酒柜上摆上各式各样不同味道精美、醇香的美酒。平时爷爷不常来县城住,来一回不超过五天就想着回老家去。事实证明,他并不稀罕我们为他准备的“好宝贝”。他还是习惯围在火炉边热一壶小酒叫上邻居开怀畅饮。兄弟姐们都各自忙碌着挣钱,逢年过节大家才会约着回家聚聚。每个节日的饭桌上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训斥”爷爷的话,围绕的都是“劝酒”的主题。七十多岁的爷爷虽然步履蹒跚,却很有耐力,别人三天能完成的活,他可以用十天半个月才慢慢收尾。种的玉米地虽然没有当年的亩数,但也够他一餐“一斤小酌”,甚至还能用来喂养家禽家畜。古有武松三碗不过岗,今有爷爷三斤不做活。儿孙们“劝酒”辞无非就是少喝点,年纪大了,不比当年了!细数一年有多少个大家能相聚的日子,就能重复着多少遍类似的劝说词。刚开始他还会辩驳几句,久而久之,爷爷也就习惯了,后来直接沉默不语。只有在哪一天他自己多喝了几杯,真正醉了才会吐露心中的不愉快。这个时候,大家都不自觉地把问题归咎于“饮酒过量”上,认为爷爷又开始神经错乱、胡言乱语。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旦多喝了些,真的会发生各种小意外,比如从床上掉落,在卫生间摔倒,走在路上也会摔得鼻青脸肿,这些都成了家常便饭。这事一传开,十里八乡的熟人都不再敢请他进家门喝酒。爷爷年轻时也因为酒结识了很多朋友,但现在……我突然间就开始同情和可怜这位老人了。

年9月,我和医院看病,医院人山人海,排个队都要半夜去门口守着等挂号,家里人心里都很焦急、烦躁。这时还在老家的爷爷竟不知是何原因离家出走。听到这个消息后,远在市外的我们只能干着急,远亲近邻的兄弟姐纷纷帮忙四处寻找,甚至报警。后来,终于在县外的公路上被熟人碰见并带回家中。爷爷这一操作必定又免不了一顿“训斥”,后来询问得知,他是要去找一个远方亲戚。几十年不出远门的他凭着心中仅存的一点点回忆便要到外县去找许久不曾见面的兄弟,还是走路去的。因年轻时走的是小路,现在是二级路,估计他还觉得很幸运可以走在大道上不用担心一路的荆棘了。确实是老糊涂了呀!

年4月,家有俩小宝后,我们的生活更加忙碌了。奶奶一直跟着我们帮忙照顾大儿子。爷爷则跟着叔叔在老家照看猪场。叔叔的创业之路比较波折,从开始的养鸡到大面积种植百香果,再到扩大规模养山羊,一直到现在增加的小规模养猪场。叔叔创业之路的辛苦,爷爷替他承担了一半。即使前一天他能喝得酩酊大醉,但丝毫不影响他第二天牵着手中的羊,背得动一背篓的猪菜,提得动一桶桶的潲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的把自己的大半生稳稳地套在大山里,嵌在日常琐碎的农活中。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艰辛统统都爬上他苍老的脸庞,藏在他布满褶皱的额头、染透他每一根白发。

就在前几天,我们正在吃午饭时,爱人接到了一通电话,说是让他到一楼门卫室拿包裹。细问后得知,是爷爷寄来了一袋糯玉米!听后我们都怔住了!那位好心司机是我们的熟人,我们到一楼看到司机后,司机轻描淡写地述说了爷爷是怎么提着半个编织袋的玉米在路口等车的情形。老樟树下那条分支路口是村里人经常停留休息闲聊的好地方,那里路过的车辆很多,爷爷定是盯住了那位熟人司机,便一直在那蹲守等她路过。也不知道他要起得有多早才能去把新鲜的玉米掰断放好又吃力地拉到路边等车。

在那棵快完全枯萎的老樟树下,在三秋疾风的早晨,那位驼着背的老人,那位脖子上还挂着那部只有来电没有去电的老人机的老人,此刻也许在想象着过几个小时后他最爱的家人,他最牵挂的孙子再也不用碎碎念:我要回巴立吃玉米、吃甜甜的糯玉米……而是津津有味地啃着爷爷亲自种的纯天然食品而暗自高兴吧。儿子对玉米的念叨本是我们聊家常时说起他在半夜突然闹着要回老家吃玉米的趣事!谁曾想,爷爷在别人秋收结束后竟然真的新种了一批糯玉米!

编辑:西北陈昌恒

河池文艺圈

我为家乡代言

河池文艺圈主编审国颂

不是每个人都是作家

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如果愿意

我在这里等候分享你的故事

河池文艺圈投稿须知

1.文体不限,讲述河池人河池故事展现河池风光及民族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含散文、诗歌、小说、书法、美术、摄影、音乐、在校学生习作等)优先发表,字数控制在字以内,摄影组图一般不少于10张。

2.来稿请附作者简介、联系方式和个人照片一张或两张,文章如与内容相符的插图的可一并打包发送,由编辑选发。

3.作品为原创的,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izx.com/hcstc/8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