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克参bull春归马口洞记忆河池
点击上方“河池文艺圈”
和万人一起品读河池看世界!
覃克参,壮族,广西环江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学教师、乡镇干部、县委县政府领导,现任中共河池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有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散见于《河池日报》《河池文学》《广西法制报》《广西日报》《广西教育》《中国民族教育》《红豆》《三月三》等报刊杂志。
春归马口洞
□覃克参
马口洞是环江一个重要区域,位居环江腹地,辖域广袤。大部分隶属大安乡环界村。
十八年前初春的一个清晨,环江的天气温润舒朗。我怀揣一纸公文,走出书斋,到大安乡党委任职。这时的马口洞已经有了一个亮丽的名字——金桥。
上任伊始,我就听说马口洞在移民搬迁进驻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大概是马口洞名字变更的主因。我猜想,马口洞变金桥,应该是此地已经变得金子般流光溢彩,璀璨如春,美妙无比了。
我决定调研的首站便是金桥。
遗憾的是,我看到的金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妙。
韦俊平尘封的记忆55x79cm年
初春的金桥,田地里尚未种植农作物,原先长满野草灌木的山包全部被开垦成旱地,宛若沙漠一般,了无生机。偶尔从远处传来几声慵懒的公鸡打鸣声,提醒人们这里有人家。走近村子,护宅的大黄狗猛烈地吠叫起来。村民知道来了生人,有人走出家门、有人从窗口探出头看个究竟。挂村干部是常客,与村民熟稔得很。宾主握手捶胸,攀肩搭背。寒暄过后,大家在屋前的晒谷场上择地散坐。首次入村,我详细了解村里的生产生活情况。群众反映,村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看着脚边锈迹斑斑的自来水管,我说,不是架有自来水吗?水管坏了?
村民告诉我,五、六年前刚刚搬迁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架了自来水。水源就在村东的丛林里,流量大,水质好。水源位置比村庄高,建好蓄水池,架上水管,勿需抽、不用压,甘甜的山泉就白花花地流入各家各户,那是真正的自来水!三冬干旱季节,生活用水绰绰有余,丰水期还可以灌溉。可是不知何故,前几年水源日渐减少,人畜饮用都不够,到了去年,竟完全枯竭了,这些水管现在不过是摆设罢了。说着,无奈地摇了摇头。随行的同事老黄补充说,不只是这里如此,移民安置点普遍都存在这种现象。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大多都靠新建的水塘、水柜收集雨水。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万物不生。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充满着“崇水”之情。自古选村址、选宅基地,有条件的都依山而筑,临水而居。没有条件的,也要选择生产生活用水富足方便之地。我质疑当初选择这些地方作为安置点的正确合理性。
韦俊平老屋新绿55x79cm年
虽是初春,却也是春天。春天应该万物苏生,蛰惊泉涌。马口洞的春天哪里去了?
随行的同事老黄是大安本地人,对这里的历史掌故和发展变化情况了如指掌。返程的车上,他一五一十地把这里的情况告诉我。
这一带当地群众叫她“马口洞”或“五一场”。“马口洞”是来自远古的称谓;“五一场”乃一个集体林场自生自灭的遗名。称“金桥”,是移民进驻后政府对外使用的新名。
马口洞自古就是宜北、思恩两县交通要道,宜北县衔接庆远府(今宜州)的必经关隘。过去,这里人烟稀少,林草丰茂。方圆几十公里都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林下一条羊肠小道。人们不知小道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只看到它不断地向北、向南蜿蜒伸展。漫漫小道旁长满参天乔木,有常绿的红椎、白椎;有落叶的枫树、梨树。林下还有密密麻麻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这些林呀草啊,涵养了丰沛的水分。林间道旁,时常渗出若有若无的水流,偶尔还涌出甘甜清冽的山泉。这些水流和山泉,在铺满枯叶的地面流过,在大大小小的石砾间绕过,不经意,就在沟谷间汇成涓涓细流。各沟谷的细流不断汇合,越汇越大,最终在幽谷汇成了溪流。潺潺流水随着地势时而奔涌,时而迂回,有时干脆在低洼处聚成一汪幽深的水潭。潭水幽蓝而清冽,潭边石块静卧,潭里游鱼浅翔,静谧而和谐。水深处,偶尔会慢悠悠荡出几条古怪精灵的娃娃鱼。炎炎夏日在林间行走,绝对不用担心被烈日烤炙。就是走得急了,累出一身汗也没关系。只要你停下脚步,稍事歇息,立马汗停气顺。要是在溪边,掬把水擦擦脸、漱漱口,抑或喝一口,立即精神抖擞、心旷神怡。
照此说,这里应该是人间仙境。然而,在过去,这里却是人们谈之色变的地方。
韦俊平牧归55x79cm年
据《宜北县志.地理.关隘》载,此地“山绵数里,路狭而陡,树林茂密,单行颇怯。”路长林高,行走在慢慢长路上的人渺小得宛如蝼蚁。马口洞地势北高南低,林下小道关隘重重。许多地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绿林好汉经常出没剪径的地段。普通平民要穿行此路,一般都要白天结伴才敢行走。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屡屡遭劫。就是官家出行,骑马坐轿,护卫前呼后拥,也得小心翼翼。清光绪年间,宜北才院村莫梦弼率众起义。光绪十年(公元年)四月,广西提督苏元春督兵进剿。莫梦弼率义军据险固守,奋勇抵抗。虽然苏元春所率之湘军枪械犀利而莫梦弼的起义军只有鸟枪镖杆,清军却久攻不克,相持良久……民国年间,宜北县府和思恩县府曾经联合派出兵丁清剿劫匪,但均剿灭不清。
年11月底,宜北、思恩两县先后解放。但两县交界的马口洞并不因“解放”而安宁。剪径劫匪依然相时而动,溃败残匪还在负隅顽抗。年2月,为肃清马口洞一带匪乱,思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定率领县政府工作队配合宜山军分区炮兵营进驻马口洞,剿匪除暴,擒贼安民。
自此,马口洞春和景明!
韦俊平偶遇55x79cm年
年8月11日,宜北县和思恩县合并为环江县,中共环江县委员会、环江县人民政府成立,县治思恩镇。经过清匪反霸洗礼的马口洞清静祥和,“单行颇怯”已成过去式。马口洞这条羊肠小道成了老宜北地区与县城思恩联络的纽带,是最繁忙的交通要道。在这条道上穿越的行人络绎不绝,有赶马驮货的商贾,有挎包赶会的官员,有负笈求学的士子,有挑担赶集的村夫……甚至入夜,还有人燃薪夜行。曾经让人不寒而栗的恐怖之路彻底蜕变。只是老宜北地区的民众到县治思恩的路途依然遥远,行走依然艰难。交通落后、人烟稀少使得马口洞除了这条道上热闹之外,其他地方依然十分荒凉。闭塞落后、荒芜萧条依然是马口洞一带的标签。
要发展,先修路。年国家投资万元补助资金修建大明公路(大安乡至明伦乡明伦街),规划线路基本沿原先小道,途径才平、环界、马口洞、柳平、八面、英豪、吉祥等村,全长53.2公里。环江县征调数万人民工,锄挖锹铲。年包括马口洞路段在内的大安至八面的32公里路段率先修通。虽然只是路基仅6米宽的等外砂石路,却拉开了改变马口洞落后交通状况的序幕。
马口洞物华天宝,遍地是金。修通道路就是找到了打开金库的钥匙。原木、药材等山珍走出大山,进入公社供销社收购站,摇身变成沉甸甸的真金白银。尝到甜头的附近生产队组建副业队,大开杀戒。公路沿线成片成片的原始森林被砍伐,环界村平所屯附近为甚。秋冬时节,砍伐林木遗落的枯枝败叶被大火焚烧,裸露在路边的是斑驳的土丘,癞头般难看。烈火烧炙后的土丘土质酥松,一镐下去,可刨出半筐泥土。整个土丘不见一块石头,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年大安公社(今大安乡)在马口洞创办“五一林场”。自此,马口洞有了一个极富时代气息的名字——“五一场”。这个名字一直叫到上世纪90年代。
“五一林场”时代的马口洞,公社抽调民工植树造林,精心管理。所植杉树和马尾松很快长满山坡,郁郁葱葱。加之撤销副业队,封山育林,山上的原始森林不再遭遇乱砍滥伐,这里很快又草木葱茏、鸟语花香。
马口洞春暖花开!
韦俊平春耕55x79cm年
时序更替,花开花落。上世纪90年代,马口洞五一场迎来它的新主人——都安瑶族同胞。这些瑶族同胞原先居住在都安的隆福、下坳、保安、菁盛、龙湾一带。这一带多为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大山直插云霄,巍峨高峻。要命的是这些山不是一座而是一片。山连着山,延绵不断;峰比峰高,险峻陡峭。山上植物稀少,裸岩狰狞。人称“石山王国”。大山堵了水,断了路,不长树。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官员实地勘看后慨叹,这是穷山没有恶水、深山没有老林的地方,“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不适宜人类生存”。于是,在广东帮扶下,这些瑶族同胞异地搬迁到水草丰茂的马口洞五一场。组织者借用附近的“大金洞”“小金洞”屯名,给搬迁点取名“金桥”。不知道起名者取名“金桥”的初衷。人们猜想,可能蕴含前面是金窝银窝,来到这里就是踏上金窝银窝之桥的意思,让背井离乡的瑶族同胞们看到希望,感到心安。
“小草恋土,野人怀乡”,谁都不心甘情愿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穷山的威压和贫困的煎熬,使这些瑶族同胞虽然没有看见金银也半推半就来到马口洞。他们默默接受“金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新居所。
都安县政府用广东帮扶资金买耕地、荒坡,选择地势较高、有水有田、通风开阳的地方建立安置点。在安置点用水泥砖搭建临时住房。不到一年,就有近万人先后进驻30多个安置点。寂寞荒凉的群山弹指间沸腾了。
金桥地貌以丘陵为主,土坡延绵。拔掉野草、清除树根,展露的全是肥沃的土壤。这土壤,松软黑黝,仿佛一捏就流油。世世代代居住在大石山区深处的瑶族同胞哪里见过这么广袤而肥沃的耕地?在他们老家,耕地在石缝里。祖祖辈辈靠石缝里的一抔土种玉米、旱藕等耐旱作物维持生计。春夏季节,玉米、旱藕拔节后,遮住石块,满山都是玉米、旱藕,蔚为壮观。秋冬时节,农作物收割归仓,山上顿现嶙峋怪石,不见一寸土地。景象虽然奇特,但以这种方式土里刨食,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金桥肥沃广袤的耕地让他们很快忘记了背井离乡的心酸和悲苦。他们在政府分给的水田里向附近的村民学种水稻,在旱地里种植玉米,勤快的人还在旁边垦荒扩种。没花多少功夫,就收获了比老家多得多的粮食。几乎所有的人当年就实现口粮自给。
韦俊平飘零的叶55x79cm年
秋冬时节是垦荒造地的绝好季节,政府因势利导,出台激励政策:谁垦荒造地,归谁。生性勤勉的村民垦荒造地多,收成比其他村民多得多,当年就成了富裕户。
一时间,男女老少齐上阵。轰轰烈烈的垦荒场面,堪比当年的南泥湾。一棵棵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随着油锯的轰鸣声纷纷倒下;一片片纵横交错的荒草枯藤随着烈烈的山火瞬间灰飞烟灭。勤劳瑶族同胞,踏着火的足迹,刨啊挖啊,开啊垦啊……一畦变一块,一块变一片。安置点四周到处弥漫着新开垦土地的腥气。
一个秋冬辛勤劳作,让这些勤劳的瑶族同胞每家每户都增加了少则两、三亩,多则七、八亩的旱地。这些新开垦的土地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汇报,加上对原先分到的耕地精耕细作,家家仓廪实,禽畜壮。村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村民的梦如晨曦中的朝霞,五彩斑斓。他们对未来充满着期待和遐想。
来到马口洞的移民,真的犹如踏上金桥,走进金窝银窝。
垦荒造地是村民快速致富的主要原因。尝到甜头的人们,哪肯浅尝辄止!垦荒造地一发不可收拾。年复一年,年甚一年。新开垦的耕地从山脚蔓延到山腰,由山腰翻越过山顶;从这个山包到那个山包,又从那个山包到另一个山包。他们飞舞的锄头铁锹下,一片片新开垦的旱地刷新了这里的地貌。乔迁到这里的大多数瑶族同胞都成了“地主”,凭着新开垦土地上捞取的外快,起了新房,买了摩托车、彩电、冰箱,有的甚至买了农用车,成了暴发户,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移民的快速致富,深深地刺激了马口洞当地居民。他们也坐不住了。一时间,原先在他们眼中不值钱的荒山荒坡变成了香饽饽。开荒造地运动也在当地居民中风起云涌。当地居民也出现了不少“小地主”。不多久,马口洞一带宜地的荒坡全部被开垦成旱地。
阳春三月,布谷鸟吹响了春耕的号角。携裹着丰收和希望的种子,从勤劳的劳动者指尖投入大地的怀抱。新开垦的土地温润绵软。种子在绵绵细雨和柔柔轻风中生根、发芽、破土。玉米苗尖转眼舒展成叶子,一叶、两叶,进而三叶、七叶,密密匝匝,四处伸展,青翠而茁壮。很快,叶子就遮盖了地面。登高远望,漫山遍野,郁郁葱葱。风一吹,叶浪翻滚,蔚为壮观。走到地头,但见枝干壮硕,叶片青翠。好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不多日,玉米拔节抽雄。顶端冒出麦穗般的花串;穗叶上结出翠绿的穗包,吐露出黄褐色的须毛。顶端雄花上嫩黄的花粉随风飘散,洒落在穗包上的须毛。在温暖阳光下,玉米迅速灌浆,结出饱满的果实。收获季,颗粒饱满金黄闪亮的玉米棒,源源不断地流进主人家的粮仓。丰收的喜悦从心窝传出,经双眼递送,在脸上荡漾。马口洞的空气中洋溢着丰收喜庆的气氛!
马口洞春光明媚!
插画作者韦俊平
这样的好日子延续了两三年,情况开始变化。这个变化是渐进的,起先并没有引起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izx.com/hcsxw/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