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林bull朴素与平凡中的
点击上方“河池文艺圈”
和万人一起品读河池看世界!
黄兴林,男,壮族,原籍广西凤山,广西作协会员,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各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影视评论、文学评论、学术论文近篇。文学研究论文《“先锋”与“红楼”:可贵的参照系》曾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朴素与平凡中的壮阔与伟大
——读红日长篇小说《驻村笔记》
□黄兴林
年2月25日,就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之际,我打开了红日的长篇小说《驻村笔记》(作家出版社年2月第2版),走进了红山村,和精准扶贫攻坚第七小分队的队员一起,感受到那片贫瘠而又火热的土地的芳香,真切感受到席卷中国大地的扶贫攻坚这一伟大战役的波澜壮阔和动人心魄。
读完作品,掩卷沉思,到底是什么力量打动了读者?再次流连于作品的字里行间,脑海跃出四个词语:朴素,朴实,真实,真诚。我想,这就作品打动人心的核心,这就是《驻村笔记》的美学品格。
朴素,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最高原则,所谓“见素抱朴”,“道法自然”。《驻村笔记》采用了似乎是最原始的“笔记”形式,以第一人称的内视角来叙述扶贫攻坚的故事。其实这种“原始”的、似乎“笨拙”的形式,却是最聪明最贴切最自然的审美形态。我们都知道,以自然为本位的中国传统美学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以诚为尊、以信为美。可见,红日深谙其道,他以朴素的“笔记”,让我们看到一个战斗在扶贫攻坚第一线的战士所亲历的故事,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真切真挚。“我”所记录下来的一幅幅画面、一个个事故、一组组人物,是那么生动逼真,我们完全感觉不到“小说”的虚构的成分。我们企图对故事进行抽象的归纳时,脑海里显现全是“真实”这个词语。
我们不妨欣赏一下作品开头的片段:
乙未年九月初五傍晚,我和冰儿、国令。阿扬、阿才抵达红山村村部。联络员阿才向“前指”报告,河城县天马乡精准扶贫攻坚第七分队奉命到达指定位置,进入前沿阵地。这既是报平安,也是报考勤,相当于往出勤栏上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圈定了我们的具体位置和攻坚方向。
作品开篇很自然的引出了故事的几个关键的主人公,点出了故事发生起始时间与地点。“前指”、“奉命到达”、“前沿阵地”、“攻坚方向”,这些用于战场的普通词语的出现,让一个故事平常的开头,充满严峻感、庄严感和仪式感,它告诉读者,这绝不是儿戏,这是一场战斗、一场战争。
接着,作者以简洁朴实的笔墨写驻村伊始的感受并把读者带入具体的环境:
进入具体位置,我们闻到具体的味道,树木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谷物的味道和牛粪羊粪猪粪的味道。这是一种召唤的味道,浓郁而执着。对面是一座山,崖壁上仿佛涂了油漆,猩红一片,像依依不舍的晚霞。晚霞也是有味道的,炊烟的味道。
红山村的“味道”是一种“召唤的味道”,“炊烟的味道”即“民生”的“味道”。从此,责任感、使命感与那座山、与那“炊烟的味道”如血脉,紧密相连!
一个看似平淡的开头却蕴含很丰富的内涵,为后续精彩的故事做了引人入胜的铺垫。
黑格尔在论述“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时提出:内容(理念)决定形式(显现的形象);只有本身真实的内容表现于适合内容的真实形式,才能达到艺术美。(《美学第一卷》P94,商务印书馆年版)显然,红日在创作《驻村笔记》时,正是把扶贫攻坚的“真实的内容”,“表现于适合内容的真实形式”——“笔记”及“内视角”,因而到达了“艺术美”。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艺术之所以抓住这个形式,既不是由于他碰巧在那里,也不是由于除它以外,就没有别的形式,而是由于具体的内容本身就已含有外在的,实在的,也就是感性的表现作为它的一个因素。”(《美学》第1卷P89)
现实中的红日就是市文联主席,也确实作为扶贫工作队队长担任过驻村第一书记,与《驻村笔记》中主人公“毛一”一样的身份。作为精准扶贫攻坚伟大事业的亲历者之一,再现和反映这段波澜壮阔的故事时,采用“笔记”与“内视角”这些形式,其实就是“由于具体的内容本身就已含有外在的,实在的,也就是感性的表现作为它的一个因素。”这是红日小说创作的一次审美的自觉。这种审美自觉是作家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积淀下来的一种本能,一种必然,一种智慧。
因此,《驻村笔记》让我们感受到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的朴素之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塑造人物是小说创作的核心。《驻村笔记》刻画的人物主要有那么几组:扶贫攻坚小分队群体:毛志平(“毛一”)、冰儿、阿才、阿扬;村干部群体:韦壮志(老瘸)、吴海龙、胡宗强、谢李青、覃文科、覃理科、覃综合;乡县市领导干部群体;退休老干部群体;扶贫热心人士、社会贤达群体。
《驻村笔记》所刻画的这些人物,没有“高大上”,也没有“矮恶丑”。他们都是很朴实的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长处,也有短板;有“壮举”也有“糗事”。
例如下到红山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市文联主席毛志平,也和很多扶贫干部一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思路缜密,处理问题,机智巧妙,富有智慧;他善于动员社会力量加入扶贫;红山村屯级公路的启动资金不足,他甘愿拿出自己的10万元创作稿费;村支书“老瘸”的病促使他想方设法,借助医院义诊,给村干部和村小老师做一次免费体检的机会;他一则短信息,巧妙挽救“老瘸”和分管村屯公路建设的分管领导干部的过失;由于扶贫驻村,父亲病逝前后,一直未能在身边尽孝;他善待村民,爱护干部,爱家庭,爱家人,爱同事。是一个深受村民爱戴优秀的扶贫领导干部。但是他也不是完人,有时也会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出丑”:比如在奉命拆掉“天桥”之后,没有设立警示标志;第一次走过“天桥”时由于恐高而吓得尿裤子……
读着作品,我们会看到有个性,有弱点,有喜怒哀乐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他的朴实和真实,让我们看到了千万个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缩影。
村支书“老瘸”纯朴、厚道,热情,有执行力,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坚守在村支书的岗位上。自从精准扶贫攻坚小分队进驻红山村以后,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和“毛一”配合默契,为小分队顺利开展工作排除了不少障碍。就是自己病倒了,还一直惦记村里对工作。他爱家人,对一起上山打柴摔伤落下残疾的妻子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对独子也是爱护有加。可是为了给家里增加的收入,受其他村干部影响,也加入了道公的行列(但是工作队进驻红山村以后,他再也不去做法事);为争取到修建村屯公路的立项和经费支持,不惜冒险违纪动用县里拨下的生态林补偿经费去打点相关分管领导。一个村支书的难处、闪光点、弱点,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老瘸就是当下我国农村村干部一个典型形象。朴实无华,有优点,有瑕疵,接地气。无数像老瘸一样的村干部,他们生活、工作在基层,生存于上级与群众的夹缝之中,他们是“出气筒”,是“责任人”,是“润滑油”,是“桥梁”、“纽带”。没有他们,工作无法开展,没有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扶贫攻坚很难取得真正的胜利。
《驻村笔记》的“内视角”决定了作家并非“全知全能”,有限的视野倒也为他节省了很多笔墨,但又从另一方面考验他的笔力。因此,刻画“我”以外的人物时如何更加简洁传神,应该成为红日创作过程的一道难题。红日很好地化解了这道难题。
不妨举个例子。在叙写扶贫攻坚小分队驻村的欢迎仪式后,作品有这样一段描写:
会议研究了近期需要做的一些事务。老瘸汇报说:眼下需要制作一幅精准扶贫攻坚作战图挂到墙上,我们不会画画,制作不出来。国令当即表态,这个作战图他来制作。老瘸猛地拍了大腿:就说嘛,你们来了就不一样。冰儿问到:楼上栏杆的标语谁写的?老瘸解释说:上面统一制作的,上个星期才从乡府拿回来挂上去。冰儿说:这幅标语有问题,“当心”这个词值得商榷和推敲。“当心”是什么意思?就是注意、小心的意思,这个词在标语里显然有质疑脱贫攻坚甚至有违抗之嫌。谢李青将信将疑:上面制作下来应该不会错吧。冰儿瞥他一眼:不要以为上面什么都是对的,上面也有做错的。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说过,对待问题处理问题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冰儿建议,取下这幅标语,再说精准扶贫不是挂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我同意冰儿的意见,同时建议将楼上村两委的牌子拿下来,挂到大门左右两侧,把那些重复的可挂可不挂的牌子撤下来。老瘸战战兢兢道:这恐怕不好吧,上面那些要我们挂牌子的单位和部门会怪罪的。我安慰老瘸:不用担心,上面也有规定不许乱挂牌的,那些牌牌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精准扶贫,首先要勇于跟形式主义作坚决斗争。
这段叙写,用白描的手法,不仅极其简省地刻画出了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北方男孩国令的热情爽快;记者出身的冰儿的敏锐直接;毛一的正直担当;谢李青的盲从;老瘸的胆怯。同时,红日也以这个场景,不动声色地写出精准扶贫攻坚小分队的能力和觉悟,村干部水平与能力缺陷以及来自方方面面的工作压力,折射出脱贫攻坚战的难度。为后面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塑造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我们不难发现,红日在作品里刻画人物时,很注意与“笔记”这一形式的审美特质的高度吻合。写“我”的时候,笔墨稍重;写“他人”时,常常是寥寥数笔,点到为止。让读者感觉到那些人物形象,确实就是“我”的“笔记”中记录下来的所感所见所闻,是那样的丰富、朴实而生动。
人物的生动鲜活,也是由于他们身上倾注了作家真挚的感情。
例如,在“我”与工作队员国令进入第一家调查评分的农户家时,作品这样写道:“年纪较大的男孩转着乌黑的眼睛,那一双野鸟般摄人心魄的眼睛:你们是什么人?”没有对山村孩子的爱怜之情,哪会有对孩子眼睛描写如此传神之笔;又如,进入第二户特殊的贫困家庭调查,老太婆哭诉家庭情况后,作品有这样浸透深情的描写:
老太婆左右两边搂过三个小孩说,左边这两个是老大的,右边这个是老二的。老太婆拐过右手来抹眼泪,可是够不上,窝在她怀里的小男孩,用一只脏兮兮的小手替她擦拭了。那只脏兮兮的小手,仿佛奶奶的一张小手帕。国令从包里掏出三块饼干来,递给孩子们每人一块,小男孩过来接过饼干后,依偎到国令的怀里来,他用小脸蛋轻轻地磨蹭着国令的下巴。国令侧过身来对我说:这孩子会感恩,将来肯定有出息。
再如,写“我”和国令第一次去到村支书“老瘸”家时,以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老瘸”瘫痪的妻子冬梅“充满了一种自豪”的叙述,勾画出“老瘸”性格中充满爱与担当的一面,我们不难看出其中作家对人物倾注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还有作品写到年仅二十八岁的陈老师下乡扶贫遭遇车祸因公殉职,冰儿哽咽着给“我”复述的一个细节:
陈老师怀里抱着一个书包,双手抱得紧紧的,怎么掰也掰不开她的手。冰儿将书包的拉链拉开,里面有一本新华字典和一双运动鞋,冰儿俯下身子轻声地问道:陈老师!这个书包是不是送给帮扶户的孩子呀?说着掰着陈老师的手,还是掰不开。冰儿再问道:是不是送给一个叫罗红霞的小学生呀?只见陈老师的手突然一松,书包从她的手里滑落下来……
字字含情,句句含泪。读后,我们无法抑制内心那份深深的感动!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红日在谈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体会时说:
……贫困户分数线尚未公布时,我在村里看到的是一种眼神,分数线出来后,我看到了两种甚至是三种以上的眼神,这些眼神常常令我彻夜难眠。
……驻村让我看到了第一书记、工作队员长的什么模样,他们真实的形象是什么。他们穿着红马甲,一身疲惫,满眼血丝。他们有的辞别娇妻幼儿,有的是把父母托付给亲戚邻居,毅然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没有双休日、节假日,他们连吃饭的时候都要打电话接电话,汇报一个又一个数据,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他们用心做事,倾情为民,为群众铺路搭桥,盖房蓄水。他们帮助贫困户就业找门路,自己的配偶却在家待业。他们千方百计动员贫困户搬迁到异地安置点,自己却住在阴暗的租房里。他们一年见到父母没几次,却天天见到帮扶户。他们把村里当作自己的家,把驻村工作当作家务事来做。
红日把这种刻骨铭心感受和感情,融入《驻村笔记》的字里行间,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击力和审美穿透力,深深打动了读者。
《驻村笔记》记录“我”率队进驻红山村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经历。“笔记”这一“形式”决定了故事情节必须用顺叙的手法,按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具有“线性”的特点。而《驻村笔记》故事的“真实”首先正是源于此。
与此同时,作品中对精准扶贫攻坚小分队工作的详实记录,更是让读者获得一份真真切切的“真实感”,体会到精准扶贫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诸如按照“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入户登记的过程、内容、各种规定,所罗列的名目繁多的各种表格:“预脱贫困户档案材料清单”的26项内容,每个工作队员要填写的28种表格。加上入户调查遇到的农户各种复杂情况,认定贫困户之后的各种矛盾,等等。强烈的现场感和纪实性,让我们感觉这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报告文学。
值得一提的是,《驻村笔记》作为小说,叙述“线性”故事的“真实性”不是平淡如一条直线,而是更加注意情节的波澜起伏,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以“上部”为例,情节大致如下:工作队驻村——入户登记——路过天桥,引发风波(冰儿的报道引发拆桥风波,拆桥引发道长老人之死)——拆除天桥之后修建屯级公路迫在眉睫,项目立项、经费筹集之难。以“天桥风波”为情节的高潮,围绕这个高潮,前前后后又旁逸斜出很多枝蔓,引发很多人物和故事,展开很多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始终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可以说,《驻村笔记》不仅以题材取胜,以朴素,朴实,真实,真诚取胜,也以生动曲折的情节取胜。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百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绝不是不是浪得虚名。
《驻村笔记》应该是一种国家记忆。它以红山村真实的故事折射出我们国家这场扶贫攻坚战役的波澜壮阔,以一群加入扶贫行列的人们那些平凡细微的扎实工作,显示了中华民族战胜贫困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英国著名美学家罗杰·弗莱有一句名言:文学艺术是“具体化了的历史”。有学者认为:
“文学文本作为历史的备忘录,它不但描述了过去,同时还反映了某个特定时期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理解。更进一步说,它又揭示了作为历史见证人的作家或史家对往事的评价与看法。这就意味着文学文本在把历史具体化时,不但把作为对象的外部世界的面貌呈现出来,同时也将人们对这个世界历史性的看法与见解具体化了。”(周宪《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上海三联书店年版p)
《驻村笔记》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它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决战贫困战胜贫困的一本“具体化了的历史”。它以朴素真实的文学之美感动着读者,以“具体化”的形态铭记着历史,从而具有文学、史学和美学的三重价值。
编辑:审国颂陈昌恒
往期精彩回顾石才夫?诗意四月天,读一本《流水笺》
翔虹?重返故乡
故园春色——韦俊平三月水彩新作
红日?最新短篇力作《暗香》
黄伟?庚子正月记
潘莹宇?年的诗意与尘埃
黄启先?山路那头是东抗
陈昌恒?蜿蜒在山路上的黄金岁月
韦桂良?妹妹那年十六岁
秦琳?远赴的行囊,当盛满地罗岭的春光
卢卫东?奔忙在村庄的晨光里
韦家颂?加范的烽火岁月
韦东柳?山城东兰
罗雯?印象高岭酸
莫梦霄?没有负重前行,哪得岁月静好
当瑶妹遇上满河花开,怎一个美字了得
黄格?远是风景近乃人生
疫情过后,邀你一起看遍大美罗城
从此“疫”后,让我们珍惜这些美丽和幸福
唐青麟?在都安的天空下
从都安到宜州,乡音不改,永是故乡人
韦强?“防控疫情,万众一心”主题书法作品展示
翔虹用心讲述韦波深情演绎,一个天峨女孩的温暖故事
韦于婷?我的那些花儿
张登飞?,我遇见的那些美丽
荷塘花开又逢君,河池这地方美翻了
凝望?河池机场,一个吃住行乐无忧之地
审国颂?愿你历尽沧桑依然坚守善良
黄宏慧?我虽平凡,但不甘平庸
河池文艺圈
我为家乡代言
河池文艺圈主编审国颂
不是每个人都是作家
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如果愿意
我在这里等候分享你的故事
河池文艺圈投稿须知1.文体不限,讲述河池人河池故事展现河池风光及民族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含散文、诗歌、小说、书法、美术、摄影、音乐、在校学生习作等)优先发表,字数控制在字以内,摄影组图一般不少于10张。
2.来稿请附作者简介、联系方式和个人照片一张或两张,文章如与内容相符的插图的可一并打包发送,由编辑选发。
3.作品为原创的,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izx.com/hcsxw/7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