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借鉴文化扶贫的河池探索
2月9日,适逢白裤瑶(瑶族支系,因男子都穿及膝的白裤而得名)最隆重的年街节,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入白裤瑶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探秘这一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族群的神秘色彩。里湖乡的歌娅思谷·中国白裤瑶生态民俗风情园也迎来一个客流小高峰。
河池是广西的贫困市,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至今仍有万贫困人口。近些年来,河池着力挖掘刘三姐文化以及仫佬族、毛南族、白裤瑶等特色文化资源,让文化给群众带来致富机会。
特色文化带来脱贫机会
在白裤瑶生态民俗风情园广场旁的一个小店,黎海蓉一边带着两个孩子,一边张罗着出租民族服饰供客人拍照的生意。依靠这家小店,黎海蓉每个月能给家里多挣元左右。黎海蓉说,这让她家摆脱了以往仅靠丈夫外出打工挣钱维持生计的困境,日子过得轻松起来。
占地面积约9.6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2亿元的歌娅思谷,原址是王尚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年,广西东谋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入驻这里,集萃了白裤瑶婚俗、服饰、饮食、勤泽格拉(瑶语,意为“瑶族铜鼓舞”)等民族特色文化,打造了民俗风情园。“当地群众直接参与园区经营所得的利益分成。除了给贫困户免费租借商铺、指导经商外,景区里的民俗表演队、服务员都聘用了当地百姓。”东谋旅游公司负责人介绍,景区还拉动了农家乐、民族工艺品制造等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参与景区开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比年增加了5倍,王尚屯93户贫困农户中有92户脱贫。
与之相似的是,年,宜州区怀远镇政府整合万元资金实施怀远古街道路修复工程,把有着多年历史的破旧老街改造成古色古香、宜游宜居的特色小镇,引来了众多游人,特色饮食、住宿、游船等业态因此逐渐兴盛。不到一年,老街就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
自年以来,河池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族风情、红色经典、生态乡村等一系列旅游项目,先后创建了南丹歌娅思谷景区、宜州会仙山景区等11家景区,并初步探索出“个体工商户+农户”“公司+基地+旅游合作社+农户”等5种旅游扶贫发展经营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年以来,河池市通过旅游扶贫带动减贫7.55万人以上。
文化扶智带来发展新貌
在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扶贫工作呈现另一种态势。
在鸡年新春的吉祥气氛中,罗城的非遗(民间戏剧曲艺)展演成功举办,由罗城民间剧团演出的彩调剧《王三打鸟》《双采莲》等经典剧目赢得阵阵叫好。
“农村基层地区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薄弱环节,也是实现文化扶贫攻坚的重要平台。”罗城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局银联健介绍,按照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费等“十有”目标,罗城11个乡镇建立了标准文化站,并依托文化站组建了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支业余文艺队、支体育队、30余支农村舞狮队。这些文艺团队每年平均演出场以上,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文化扶贫,扶人是关键,着眼点是素质脱贫。”河池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局局长杨卫群表示,提高群众的基本素质、使其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才是贫困地区提高生产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要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水平的双提升。
为此,河池市加强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无线台站、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推动文化扶贫工作的常态化发展。同时,各级文化部门开展文化活动走乡入村,推动村民自发组织各类少数民族风俗活动,逐渐改变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封闭和贫乏的状态。
文化的发展又进一步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升级。河池近来实施了百里龙江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带和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一带一区”战略,不仅初步形成金属制品、民族刺绣、玉石雕件、竹木藤编、特色食品五大旅游产业链条,还通过深入挖掘和保护非遗,加强特色旅游名镇名村、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培育,扶持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推进东巴凤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基地的创建。
“下一步,我们将促进文化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加快文化集市建设,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帮助农民就近创业、脱贫致富。”河池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陆海生说,河池市计划到年,建成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屯)个,以此带动8.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作者:宾阳、郭凯倩、艺苑
来源:《中国文化报》年02月22日
征稿启事:
“HNDRC_GOV”公众儿童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最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izx.com/hcszz/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