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北里村红军到过的村子
北里村位于河津市赵家庄乡东边,三面环沟,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全村多户,余口人,22个居民小组,其中党员80名,医院医术高超远近闻名。拥有耕地余亩,深井14眼,多年来,全村依托沟中有树千亩枣园。调整产业结构,对青枣深加工,已发展上规模的蜜枣厂有7户,面粉厂2个,10户养殖户,以猪、羊、鸡为主。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立了多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广场并配套了健身器材。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元。
历史文化年,红军为了进一步挺进抗日前线,决定由陕北东渡黄河到山西。当时一部分红军从襄汾出发,分两路途经稷山到河津,一路顺吕梁山麓行进并驻扎南午芹、西卫、固镇等村,一路沿汾河行进并驻扎西王、黄村、北里等村。在北里村短暂停留的几天,发生了一个民拥军,军爱民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北里村人民至今口口相传,记忆犹新。
年冬,红军一个姓李的连长,以走街串户的货郎身份为掩护进了北里村,落脚到贫苦农民李喜才家中,经过十多天的接触,李喜才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初步了解到红军是咱老百姓的队伍,是为解放全人类,拯救劳苦大众的队伍。到第二年三月,也就是年,一支红军住扎在西王村准备北上到北里村。李喜才得知后,连夜到北辛兴村将儿子李学子叫回家迎接红军进村。第二天,李连长带红军到北里村后,老百姓大为惊慌,纷纷藏匿在村里三个堡子上。因为当时国民党政府给红军散步谣言,说什么“红军是红头发,蓝眼睛,见人就杀,杀人如麻”,就在这个时候,李喜才跑到堡子前喊话,让老百姓不要害怕,说红军不杀人,是咱老百姓的队伍。经过反复喊话宣传,村民们觉得到李喜才是本村人,不会骗大家,陆陆续续从堡子上出来,回到村里.红军进村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主动为老百姓担水扫院,并且在李喜才的带领下,打开了财主家的粮仓,发放给贫困村民,就连西王、史惠庄等邻村的贫困农民也到北里村来领“红军粮”了。红军在北里村的一举一动,大大感动了村民,在李喜才的带领下,村民们自发地将财主家的猪杀了慰劳红军。
当时战事严峻,国民党中央军四处组织围剿红军,准备包围北里村。李喜才父子得知这一情报后,立即给红军带路,红军很快从北里沟北上吕梁山安全转移,使国民党的部队扑了空。
红军走后,国民党在各村实行“扫红运动”,凡是给红军服务过的,“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漏掉一个”。年4月26日,国民党县政府以“私通共产党”的罪名,将李喜才、李学子父子二人杀害于河津县城,李喜才时年40岁,李学子时年24岁。在刑场上父子二人怒目相视,李学子告慰父亲,“不要伤心,再过二十年还是这么一条好汉”。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父子二人共同追认为“拥军模范”、“革命先烈”等光荣称号,并树碑立传,载入史册。
图说北里村村人村事赵家庄乡北里村党支部、村委会注重红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制作红色文化宣传栏,吸引村民注足覌看。
北里村是我市革命老区之一,年日軍侵占河津后,经乡吉特委批准,中共河津地下县委迁至北里村,县委书记马平定以停亲戚为名,利用北里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淳朴厚道的人脉关系,开展隐蔽斗争,指导全县工作,当时北里村是河津地下县委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
92岁的离休干部、老党员李丙奎,每天坐在大树下,他根据宣传栏的内容,追寻红色记忆,宣传红色文化,给青年一代讲述马平定在北里村的动人故事,受到群众的称赞。(李忠厚李小海)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izx.com/hcszz/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