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无能的德国人,来到中国以后

德国教育世界闻名,

深受人们推崇,

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

却有这样一个无能的德国人,

人到30岁,却仍一无所有,

还躲到了一个中国的小山村,

一待就是将近20年……

他,就是卢安克

年他出生于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

中学毕业后,他做过,

帆船厂工人、教练,还当过兵,

后进入汉堡美术学院攻读工业设计。

父母也曾对他有一些传统的期望,

希望他能有好工作,高收入,

直到有一天,父母发现:

为满足他们的愿望,

会让儿子失去理想。

从此以后,就给了他自由。

年他第一次到中国是因为旅游,

之后就留了下来,

后到东南大学和广西的农学院学习,

年,他在南宁一所,

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

因没办下“就业证”,

还被公安局罚了元。

卢安克在中国获得的第一份“就业证”

年,他又到广西河池地区的,

一所县中学当英语老师,

因为无法提高学生考试分数,

而被家长们集体投诉开除了。

后来,他教不识字的中国青年修路,

试图改变他们的生活,

却发现他们没有感受力和创造力。

他又选择从中国落后地区小学教起,

但读到初中时,大部分孩子,

都会因各种原因,而选择辍学打工。

在中国久了,他越来越发觉,

中国教育好像只是为了,

满足一种被社会承认的标准,

小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中考,

如果中考每门课不能超过90分,

就上不了高中,

老师的工资要看学生的成绩,

老师们为了自己的工资,

只管有希望升学的学生,

普通班是没有学生能考上高中的,

他们对高中已经放弃了,

虽然人还在学校,可学生自己,

也不清楚再学下去是为了什么,

学校里的生活跟他们在家里的生活是分开的,

家长的意思则是:

如果考不上大学,上学是没有什么用的。

中国的孩子们在满足这个标准的过程中,

脱离了天性和理想,

过着自己并不十分清楚的生活。

在中国不管是农村和城市,

都有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太着急,

年,他来到了中国更穷的地方去教书,

广西东兰县坡拉村林广屯,

他在村里以每月10元的价格,

租了房子开办学校,

给当地失学的孩子上课。

当时的林广屯不通电话,也不通公路,

当地人大多只会讲壮族方言,

人们都觉得这个外国人真是一个怪人,

不好好呆在自己的国家,

却跑到中国农村来给学生上课,

还不要工资。

这的人都拼命想往外逃,

而他却一头扎进了这里。

他在板烈村的支教完全是志愿服务,

他靠翻译书籍和父母的资助生活,

一个月一百块的生活费。

村里没有肉,他就跟学生一起吃红薯苗,

他的脚大,甚至买不到合适的袜子,

县里的官员说要给他开工资,

可他也拒绝了。

当时他已经30多岁了,

还没家,没事业,没孩子,

是真正的一无所有。

更令人惊讶的是,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

甚至长期不谈恋爱。

在村民眼中,卢安克就是洋雷锋,

是来帮中国人搞教育的,

老人和小孩都亲切地叫他,

“卢老师”或者“老卢”。

那时的他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山里的孩子不会说普通话,

他就先从拼音开始教学生普通话,

因为停电,他们每晚点柴油灯上课,

在掌握一些拼音的基本知识后,

他让每个学生讲出自己的故事,

翻译成普通话后,由他用拼音记下来。

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一篇,

和别人不一样的拼音课文,

因为是自己的故事,所以很熟悉,

练习念时,也不用说出课文的意思,

因为她们都已经知道了。

他说:

我的学生这样写出的文章,

虽然没有普通小学生写得好看,

不过比她们更能表达真正自己的东西。

我想让学生先发现我们班里的任务,

然后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最后才让她们跟我做出的结果做比较。

我认为从青春期开始,

任务是每个人自己才会发现的,

再也不可能由别人安排。

什么是她们的路和任务,

我不可能知道。

但如果我给学生的,只是些结果,

她们永远也找不到新的,

别人还没找到的东西。

我的学生,只有找到她们自己的,

新的思考方式,她们的生活才能改变。

村里有时会也会来些志愿者,

他们总喜欢让孩子宣泄痛苦,

意识到城乡差别,渴望脱离贫困。

可他却不认同这种方式,

他觉得孩子们会因为,

改变不了现状而更加痛苦。

在这个信仰迷失的时代,

孩子没有可靠的信仰对象,

也就没有归属感。

归属感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纪律可以带来秩序,但却是被动的,

只有一个人归属一件事,

一群人,一个社会,

才会有认同和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

而创作就是建立归属的方式。

爱戏水的学生们突发奇想,

说想在学校建个游泳池,

他就让学生们自己去考察设计,

让孩子们亲自参与到创造过程中。

他一点也不担心学生会弄成什么样,

他说作为老师不应该对学生,

有所想象,有所期待。

如果老师总是想象学生该怎么样,

然后把他们的样子跟想象中的比较,

这才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

他还带领学生们一起动手,

创作拍摄科幻电视剧《心镜》,

孩子们变成一个剧组,

自己制作道具,分别表演不同角色。

他不担心年幼的孩子们,

是否懂得具体台词的含义,

人生本就有很多事是,

先做了,未来才会明白。

电视剧的主人公,容承,

他没有任何超能力,

他的力量就在于能够接受一切的,

压力、攻击、羞辱、困境。

而扮演主人公的男同学,牙韩运,

他平时在班上就是威风凛凛的老大,

很调皮,爱用武力征服别人,

大家都很担心他能不能演好,

没想到他不仅很专注地扮演角色,

而且从冰冷的淤泥里出来时,

一句抱怨也没有,

因为他从荣承身上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

而是承受了什么。

卢安克将这个剧刻成光碟,

分给每个孩子一份,

成了他们宝贵的童年回忆。

他还经常让孩子们一起,

在钢琴上乱弹旋律,

一人一句组成歌曲,

他说,创造本来就是乱来。

这样的教育方式,看起来随意,

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哲理。

从前这些孩子们认为,

反正在这个别人看不起的地方长大的人,

在社会中是没有什么机会的,

生活不可能改变,

所以也不再追求创造什么。

对一个没有希望的,已经放弃的人来说,

所有的压力都起不了作用,

能起作用的只有相反的,那就是拉力。

只有拉着这些孩子有了归属感,

懂得如何创作,

他们将来才不会觉得可能会被抛弃,

因为他们可以自己创建。

贫穷的板烈村基本都是留守儿童,

不仅缺少亲情陪伴,

还缺少正规学校教育,

他们内心自卑,负面情绪重。

于是,他每天去一个学生家,

轮流与他们生活,充当起“家人”角色。

这里的村民们爱喝酒、打牌,

学生们也有样学样,

他深知人都是依赖环境,依赖团体的,

仅靠教育手段,

无法改变学生的一些坏习惯。

于是他每当有村民喝酒、打牌时,

他就默默在一旁埋头写书,

让学生们看到,在一样的环境里

他能做到跟环境不同的东西。

学生看到了,就会想,

为什么他能做到,而我做不到?

他还会陪学生一起爬树,抓泥鳅,

在泥巴里打滚,

甚至花几个小时去犁地,

他觉得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

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

出爱者爱返,

福往者福归。

他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深情地为孩子们写道:

“作为老师,我无法给你定下一个目标,

我想做的只有陪伴着你,

一起在寻找的路上。”

他与孩子们的关系很亲密,

不少孩子会爬在卢安克身上介绍:

“他是卢安克,我们都叫他老卢,

老卢就是我爸爸。”

渐渐地,他已经在这个贫苦的中国农村,

待了近10个年头。

这期间在村里还发生过一次严重车祸,

他的脊柱被压缩了三厘米,

人们问他为什么还不选择离开?

他说他把自己的命,

已经全部交给了学生,

走了,他的命也就没了……

生命真正的乐趣,

是当你沉潜于某一事物,

完全忘我的刹那。

多年后一个德国人,不远万里,

十年如一日,不拿一分钱,

扎在中国偏僻小山村支教的故事,

引起了媒体的







































招聘网络编辑包吃住
招聘网络HR文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izx.com/hcszz/69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