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人民医院成功完成全市首例ECMO支
近日,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成功开展了河池市首例ECMO支持下的主动脉瓣置换术,让一名69岁患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心衰的患者重获新生。
近一年以来,69岁的张阿姨(化名)心衰症状日渐加重,于近日来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张阿姨被诊断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心衰,心脏增大明显,心胸比例达到0.8(正常心胸比例在0.5左右),如果未能及时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心衰将会危及她的生命。考虑到患者岁数较大,心功能差,且生命体征不平稳,手术风险非常之高,术中术后随时可能出现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医院重症医学科组织多学科会诊讨论,建议在VA-ECMO支持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ECMO能使心脏和肺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支持,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全身循环灌注,为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
决定上ECMO后,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都在紧锣密鼓地做治疗前准备,包括人员的调配、物资的准备、ECMO仪器的调试。一切就绪后,他们严格按照规范为患者建立了体外循环通道,两股血流顺利引流到机器上进行氧合,流量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平稳,ECMO安置成功。
医务人员连接ECMO管路。
ECMO开始流转。
ECMO的工作状态。
随后,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携ECMO机器及呼吸机护送患者至介入室,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莫昌干带领团队在介入导管室医护人员全程配合下,为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最终,经过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在ECMO的保驾护航下,顺利完成这场换“瓣”手术。术后,患者被送回重症医学科继续接受治疗。
ECMO运行过程中需要解决三大难题:基础病的治疗、抗凝以及出血、院感的控制。即便拥有了设备,临床应用也并非那么容易,除了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支持,还需要每日多次进行重症超声对各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和目标滴定等。在重症医护人员全身心全天候的精心看护下,术后24小时患者情况稳定,各种指标趋于正常,ECMO参数下调,成功撤离ECMO。术后第3天,患者病情逐渐稳定,转入冠心病监护室一区继续治疗,患者恢复良好,并于11月28日出院。
患者病情逐渐稳定,术后第3天转入冠心病监护室一区继续治疗。
医院ECMO技术团队由刘涉泱主任医师、韦普成主治医师、莫叶秀主治医师、韦玉梅主管护师、韦红棉主管护师、易彩英主管护师组成,他们均参加过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培训基地、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专项进修学习,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成功治愈此病例,充分说明了他们能够独立开展ECMO技术并取得成功。医院将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广ECMO技术应用,联合多学科,加强教学培训工作,为危重症患者筑起强有力的生命防线。
河池市首例ECMO支持下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顺利完成,彰显了医院重症医学科扎实的技术功底,填补了河池市ECMO治疗危重患者的空白,医院医院在重症患者循环支持、呼吸支持等方面的治疗有了新突破,医院在急危重症抢救水平迈上新台阶。
科普时间
ECMO是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的英文简称,是目前针对心肺功能衰竭高级的生命支持手段,是维持危重症患者生命体征的最后一道防线,被誉为“终极救命神器”。
ECMO技术源于心外科的体外循环,是走出心脏手术室的体外循环技术,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病人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可以说是“人工肺”和“人工心脏”的结合。其核心设备就是“体外膜肺”,也就是以此替代了人体内肺脏的呼吸换气功能,让得到氧合的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身体各处。
ECMO能使心脏和肺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支持,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全身循环灌注,为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临床上主要用于呼吸功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不全的支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izx.com/hcsgr/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