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致敬25位在河池扶贫的
山歌导读
脱贫战鼓震天响
致敬英雄泪盈眶
倒在扶贫第一线
诠释忠诚与担当
4年实现70万贫困人口脱贫,7个贫困县摘掉“穷帽”,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6%下降到1.86%。一张薄纸,几个数字,看似简单,但对革命老区河池来说,却是无数血汗铸成的“成绩单”:多少人进山入林,多少人倾其所有,多少人前赴后继,有的甚至永远倒下,不再回来。自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河池共有25名扶贫干部倒在一线,他们以生命奔赴使命,用热血诠释着忠诚和担当。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
在脱贫攻坚收官阶段,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沿着英雄的足迹,重温他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巍巍石山,奔腾河流,遥远村寨,他们的身影如此清晰,从未离我们远去。
壮烈的牺牲河池是广西最艰苦的脱贫攻坚主战场,如果没有亲临其境,你就无法体会到这里生存环境的恶劣。
年8月,深圳宝安区福永街道党委一行近20人,爬着崎岖的山路,到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上镇村弄伐队走访群众。
举目皆是山,大山里有小山,小山上乱石如麻,只要有土,巴掌大的地方都要种上苞谷。山路蜿蜒曲折,往下一看,便是万丈深渊,令人胆战心惊。
沿途所见所闻,让深圳客人大为感动。他们没有想到,现在还有这么穷的地方。而在这样穷苦的地方工作,驻村扶贫干部毫无怨言,默默奉献。在听到驻村第一书记介绍脱贫攻坚的艰难时,几位客人不禁流下了眼泪。
河池有多艰难,扶贫干部的付出就有多大。
庄宁斌生前查看开始挂果的吴茱萸。谭秀辉摄
“在我看来,已经不是啃骨头,而是啃石头了!加油干吧!”
5月9日,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镇西村驻村工作队员庄宁斌,在驾车回城对接工作途中,坠下山崖,生命永远定格在50岁的年轮上。
同事们在整理他的驻村日记时,一句“啃石头”让现场不少人潸然泪下。
庄宁斌曾在百马乡担任过四年驻村工作队员。年12月,庄宁斌被选派到镇西村驻村。这里贫困发生率曾高达38.83%,村民一家几分薄地,几无产业,积贫多年。
庄宁斌深知啃石头的难度,个日夜,他转如陀螺,全程参与了镇西村亩吴茱萸的种植;几乎每天都走几个小时山路,走遍家家户户,动员群众养殖肉牛、肉猪、七百弄鸡,搞好危房改造;经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很少顾及家里,84岁的老父亲请人照顾,家里客厅的灯坏了很久,还没来得及修理,庄宁斌就匆匆走了。
河池山高路远,山路十八弯的险象比比皆是。别的地方几十分钟可以到达的路程,这里可能要两三个小时;在顽石之中劈山开路,建设新房,发展产业,何其艰难,必须人一我十,人十我百,劳心焦思,全身投入。
记者在梳理25位扶贫英雄的材料时发现,除了6位在扶贫途中出了交通事故献出宝贵的生命外,其余勇士几乎被同一种病击倒:心梗或脑溢血。
那些壮烈的场景,如蒙太奇般闪现在我们的脑海,永不褪去:
河池25个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岗位上,是广西脱贫攻坚牺牲人数最多的设区市,超过广西的三分之一。
蒙冰宇(右)生前进村入户了解贫困户情况。
年9月16日,52岁的大化县板升乡弄立村弄立小学教师蒙冰宇在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路上,不幸被山上掉落巨石砸中头部,翻下深坎。家里已摆好热腾腾的饭菜,却再也没有等到他的回来。
韦照学(左)生前在开展扶贫工作。
年6月2日,金城江区白土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韦照学在办公室处理相关扶贫工作时,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去世。
……
在牺牲的25位勇士中,有乡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人民教师、村主任……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如此平凡,却无怨无悔,躬身基层,冲锋在前,全身心付出,用生命给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分的答卷!
不变的初心莫泊桑在《一生》中写下:“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黄吉安生前下乡途中。
年3月11日,都安县百旺镇人大主席黄吉安在扶贫中突发疾病去世,在他遗留下的公文包里,装着三样物品:大摞贫困户资料、两瓶已吃一半的救急药,以及一本结婚证。
在别人眼里,黄吉安显得有些多愁善感,他时刻把结婚证放在兜里,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掏出来看看。在乡镇多年,与妻子聚少离多,家里全靠爱人照顾,他以这种特别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爱人的感激。
然而,这个看似柔弱的男人,却主动请缨,挂点全镇最偏远的崇文村;两年走烂5双鞋,动员苦守深山的群众搬迁,开始新的生活;他签下军令状带领最贫困的崇文村脱贫,年,崇文村成为全县最先摘帽的“极贫村”。
崇文村的面貌焕然一新,黄吉安却带着对家人无限的愧疚走了。
黄景教(右一)生前帮助贫困户推倒危房,重建新房。
6月10日,自治区党委追授黄景教同志“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号召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向黄景教同志学习活动。
年12月26日,都安县拉烈镇地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景教带领干部入户为贫困群众修缮稳固住房,晚上返回村部途中不幸发生车祸,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49岁。
黄景教逝世时,瑶山群众,知与不知,无论老少,皆为垂涕,接踵而至,为他送行。
“上午到拉烈调水给牛场,下午慰问贫困群众”“今天,给我的贫困户送来了油和大米”……这样的日记,黄景教一写就是余天,用掉了12本笔记。多篇日记,记录了黄景教平凡的每一天,留下了不平凡的扶贫光阴故事。
地平“地无三分平”,黄景教组织村民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贷牛还牛”“贷羊还羊”养殖广泛覆盖贫困户,带领乡亲们创出一条致富路,将贫困户由82户人减到6户21人,贫困发生率由45.23%降至2.47%……
还有3年就退休了,但梁伟明的内心再起涟漪,决定在退休之前再“折腾”一次。他的老家是百色田阳,和河池毗邻,一样的山,一样的水。
年4月,梁伟明多次请战,如愿成为广西机电工业学校派驻巴马瑶族自治县龙威村“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队员。
和时间赛跑。半年之中,梁伟明马不停蹄,争取到万元上级项目资金和后援单位60万元资金,养殖土鸡近2万羽,种植油茶多亩。年,龙威村通过自治区“双认定”,顺利脱贫摘帽。
“闯荡江湖几十年,回身不带一片云。”爱好写诗的梁伟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年1月10日下午,梁伟明在驾车从南宁赶往龙威村的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遇难,时年58岁。
在梁伟明的心里,只要奋斗,心中有民,他乡就是故乡。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初心如磐,心里始终装着群众,为民请命,为民奋斗,鞠躬尽瘁,在所不辞,他们是百姓心中永远的英雄。
永远的传承斯人已去,精神不死。
,岁月进入一个新的十年,全面小康的步伐已经清晰入耳,河池还有都安、大化两个极度贫困县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3个县未摘帽。贫困村个、贫困人口6.35万人,这些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
“啃下最后的硬石头!”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借口,河池数万干部群众闻令而动,他们沿着扶贫英烈的脚步向前,破釜沉舟,志在一战,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盘旋在八好村弄结与弄腰间新建的公路。黄格摄
大化板升乡八好村,重峦叠嶂,出门爬行,苦甲天下,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90%。在艰苦卓绝的鏖战后,这里的干部群众用双手开出14条通山道路,建起现代化的牛羊场,这个被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贫瘠之地,变化悄然而至,不再荒凉。
进入6月,决战阶段,八好村还有最后的7户没有完成危房改造。雨季来临,十天九雨,通往弄毫屯等地的道路出现塌方。
不等一秒,不延一时,八好脱贫攻坚突击队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不分昼夜,不管雨晴,肩挑背驮,把建房材料一点一点运进场。八好村第一书记韦德王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连续10多天奋战到凌晨一两点,确保八好村不掉队、如期脱贫。
6月10日,“千名记者一线行”采访团记者来到黄景教生前所工作过的地平村,采访他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广西画报记者冯革里/摄
在地平村,黄景教出事的那段路准备硬化,那是他拿着测量仪,一步一步丈量过的路。
“到今年年底,地平村剩余的5户19个贫困人口要全部清零!”今年2月4日,蓝继伯从县委组织部到地平村任第一书记,他接过黄景教的棒子,推进道路护栏、村级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要带领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深圳客人感叹难见贫瘠的保安乡上镇村,90后第一书记郭京退掉了自己在南宁的出租房,把所有的家当都搬到村里,下定决心,缚住贫穷的苍龙。
……
英魂不孤,万古长存,冀以小康,前赴后继。
沿着他们的脚步勇往直前,在平凡的岗位上牢记嘱托,忠于职守,默默奉献,努力打好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脱贫战争,我们每个人都是传承者,都是英雄。
温馨提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izx.com/hcsmj/6292.html